房天下> 正文

新华社再评楼市预示何种“拐点”?

房天下宁波二手房网  2014-07-17 09:51:00  来源:中安在线-新安晚报
[提要]2014年已经过半,伴随着一些地方楼市库存高企、成交低迷,呼和浩特、南宁、铜陵、济南等城市陆续放开限购。与此同时,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“拐点”是否出现的争论再度热了起来。

2014年已经过半,伴随着一些地方楼市库存高企、成交低迷,呼和浩特、南宁、铜陵、济南等城市陆续放开限购。与此同时,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“拐点”是否出现的争论再度热了起来。

房地产最重要的产业特征,就是不动产的地方性—“是地段,第二是地段,第三还是地段”,买房人、卖房人再明白不过的道理,在“拐点”是否出现的大讨论中屡屡被忽视。房地产“拐点”对不同地方意义也不同,有的要及时调整,把握由“黄金时代”“白银进入时代”的窗口期;有的还没尝过“黄金时代”的味道;也有的地方恐怕要为“青铜时代”“黑铁时代”甚至 做准备了。

尤其要意识到,中国新一轮城镇化中蕴藏的房地产转型升级的机遇必须抓住,决不能重蹈一些城市“新城变鬼城”那样的开发覆辙,更不能在新一轮城镇化中延用房地产模式,而应当果断向以民生为本“拐”。

而对于另外一个“拐点”,不管是经济学界,还是政府层面,共识越来越趋向统一:那就是从依赖强力“限购”这种政策手段调控楼市,加速过渡到借助税收等市场手段调控,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;由一盘棋一刀切地调控,开始向不同地方视不同情况精准定向调控。与中国房地产“拐点”是否到来的大争论不同,对调控思路和调控手段“拐点”将到来的看法,共识远远大于分歧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央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强调改革重在向市场、社会、地方放权,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。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各归其位、相互补充。房地产是市场化程度的行业之一,建立中央强调的调控长效机制,必然要同取消、下放行政审批权结合,同时尽快建立科学的房地产税收调控体系。

市场经济是变化经济,要求我们接受变化、分化并趋利避害。机械生硬地削市场变化和区域分化之足,适“拐点”之履,误人误己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一盘棋一刀切的管理习惯、思维模式明显不合时宜。31个省市区600多座城市,微观市场活动瞬息万变。一味药,治百病,这种思维模式、调控方式,“拐”非 不可。

最后,值得一提的是各方看待房地产市场心态的“拐点”。今天,在中国很多城市,“买房能赚翻”的投机心态依然大量存在。买房者、土地财政的依靠者等各方应尽快迎来心态回归理性的“拐点”。

据新华社电(有删节)

五评房地产市场变局之二

财税改革要趁“地冷”打铁

改革地方政绩考核体系,从根本上降低地方政府关联于土地财政的错位和短期行为。

财政部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上半年土地出让金增幅仅为26.3%,远低于过去五个季度平均40%以上的增幅,尤其6月份增幅回落至7.3%。卖地收入大幅度跳水令“土地财政依赖症”再成舆论关注焦点。而刚获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,让各界看到从根上治愈这一顽疾的希望。中央和地方应当抓住机遇,“地趁冷”打铁,“地冷”借 倒逼财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。

地方之所以如此依赖卖地收入,深层次问题是在现行财税体制下,地方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增长机制。摆脱“土地财政依赖症”需要组合拳配套。

首先要先控制“土地财政”规模的急速膨胀。“土地财政”存在自然退出的过程,当前各地仍有相当规模的国有土地储备,因此要把握好改革节奏,抓住未来5年到10年的关键期,通过控制压缩政府征地范围,逐步降低土地出让收入比重。

面对未来城镇化建设高峰期的大量资金需求,还应逐步放开地方发债,实现地方融资阳光化;规范土地出让金支出管理,推动纳入公共财政的盘子统筹使用;改革地方政绩考核体系,从根本上降低地方政府关联于土地财政的错位和短期行为,走出追求城建“大手笔”的误区。

长远看,到2020年前,伴随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,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关系理顺,一定能从根本上筑牢制度根基,促使地方摆脱“土地财政依赖症”。

责任编辑/zhaofei.nb
免责声明:凡注明“来源:房天下”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,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;文中所涉面积,如无特殊说明,均为建筑面积;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,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。

微信扫码打开

房天下小程序